農村污水處理:想說愛你不容易?
作者: 翔飛環保 來源: 本站 時間:2019年05月29日
業界普遍認為,由于城鎮污水的日趨飽和,未來中國污水處理主戰場在農村。在強大的治理需求面前,農村污水治理市場或將是一片藍海。但要真正借藍海之勢,還需要理清目前存在的問題。
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已成為當前國家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工作內容。
國家及地方層面密集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也推動著村鎮污水領域市場加速釋放。據E20研究院測算,到2020年村鎮污水處理率將達60%,后“十三五”時期預計市場空間剩余1200億。業界普遍認為,由于城鎮污水的日趨飽和,未來中國污水處理主戰場在農村。
農村污水處理“問題多”
在強大的治理需求面前,農村污水治理市場或將是一片藍海。但要真正借藍海之勢,還需要理清目前存在的問題。
這些年在各種支持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得很快,然而農村污水設施“大量閑置,運行率低”等問題屢屢被披露出來,農村污水處理率卻仍是個位數。
2015年9月,浙江省審計廳報告披露,發現投資7.81億元建成的23家污水處理廠處于閑置狀態。
2018年4月,國家審計署發布2018年第2號公告,據統計,江蘇省7個縣(市、區)在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中建設的195個污水處理設施有146個閑置,涉及投資10449.77萬元,真正運行率還不到10%。
2018年8月,信陽日報公布市環境攻堅辦對于“信陽市現有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調度行動”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信陽市已建成農村污水處理設施100套,其中有32套不能正常運行,處于閑置狀態。
……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曾告訴中國水網,從他參與的農村污水處理項目調研的情況來看,往往幾個縣轉下來,看不到一個在正常運行的設施。
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長期成“擺設”,污水肆意橫流,農村環境未得到應有的改善,究其原因,難逃地方政府的不作為。
農村區別于城市,一些地區環保意識相對薄弱,并且由于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數量多,地點分散的情況,水務、環保部門對其進行全面運行監管難度也比較大。由于建設部門多,監管部門不明確,更容易出現監管不到位的局面。
“小而散”、“失監管”、“污水處理設施大量閑置”構成了農水市場的現狀,而農村污水設備“運營難”是其中最根本的問題。
三大原因讓農村污水設施“運營難”
中國水網通過綜合相關資料,試圖分析農村污水設施“運營難”背后的三大主要原因,歡迎補充交流。
前期規劃設計不合實際
“地方頂層設計環節與需求之間存在較大脫節。一些地方為了爭取專項資金,硬上一些項目,建了大量設施后卻閑置不用”,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在“2018(第四屆)環境施治論壇”中指出。
部分地方政府在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方面缺乏經驗和統籌規劃,在項目選址、用地、建設方面設計不合理,導致后面的運行難落地。
此外,許多地方在對農村環保建設的投入上很多是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沒有為實際情況和長久發展做過考慮,而是追求眼前的工程建設利益。
房山區長溝鎮2003年投資500萬元的污水處理設施,到2009年還未運行,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沒有那么多污水可排,運行起來成本太高;2015年媒體曝光的浙江23個鄉鎮污水處理廠閑置調查中,金華婺城區瑯琊鎮有關負責人說,當初管網設計容量太大,如今全鎮一天下來只有六七百噸生活污水,瑯琊鎮污水處理廠“運行就意味著虧損”。
污水廠的排放量設計容量大大高于居民實際污水排放量,導致后續運行進水不足,污水廠運行起來成本過高而閑置。
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用市場化觀點來看,面對日益復雜的環境問題,政府其實永遠是不夠專業的,政府在市場技術選擇的適應性、投資效率、后期運營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很難做到專業,也很難依靠精神自律保證決策的效率和準確性。
建得起、用不起
早在2008年,財政部與環保部(現生態環境部)就成立了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支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置等。農村環境保護啟動了十幾年,從2008年到2017年累計投入達400多億元,同時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共支持了約13.8萬個行政村開展環境整治的工作。
在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政府積極投資建設,卻沒有錢來運營。
缺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農村本身的局限,農村地區收入本不高,而且居民未形成繳費習慣,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向留守老人收費就更加困難。
全國尚未出臺統一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經費的撥付辦法和標準,相關費用主要靠各級政府投入,甚至一些地方需要鄉鎮自籌。顯然這對于某些還尚已扶貧為主的村鎮來說,是巨大的負擔。
另一方面,農村污水設備運營成本高昂。農村污水治理排放標準過于嚴格,很多地方都是在按照城市污水治理的要求,要求達到一級A,甚至地表IV類,直接導致了資金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由于農村的污水處理收費機制尚不健全,商業模式尚在探索階段,導致污水處理資金回籠困難。
E20 研究院通過對 1300 多個農村污水治理項目調研,發現目前農村污水的治理項目中較為常見的業務模式有 BT+O、BOT、EPC+O、PPP 模式。“十三五”期間,政府曾鼓勵采取 PPP 模式進行農村污水治理,一方面可以吸收社會資本,解決政府財政赤字,拉動內需。
然而推動PPP模式究竟能不能解決錢的問題,思考錢怎么有效的到社會資本手里,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財務咨詢及基礎設施(PPP)咨詢總監李煒指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納入到現行PPP體制下,做物超所值、做財政可承受能力,“如果機制完善了,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付費機制就暢通了。”
技術路線難選擇
我國農村污水排放比較分散,個體水量較小,呈不連續狀態等特點。王洪臣表示,規模越小的污水處理,關于技術選擇的探討就會更多。與城鎮污水處理相比,農村污水處理更依賴技術、更需要技術。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籍國東教授籍國東在去年環境施治論壇上也曾表示,農村污水治理技術,技術含量低解決不了效果問題,費用過高農村經濟條件無法承受,技術效果與配套經濟投入的不匹配是擺在農村污水治理市場的一大難題。這也是大量設施建成不用的一大原因。
在農村污水處理實踐中,存在無動力、微動力、一體化、設備化、模塊化、智能化、地埋式等技術表述。由于農村污水處理技術要解決的問題很多,要因地制宜,要低成本,要高達標。然而什么樣的技術才是農村污水治理的主流技術,始終沒有標準答案。
從治理需求來講,農村污水治理市場的確是藍海,但這個看似風光的市場實際上要艱辛得多。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更準確的做出對策,讓農村污水處理設備健康的運轉起來,需要解決農村污水市場錯綜復雜的問題,還需要各個層面努力來實現。